您的位置::丰岩机械网 >> 防滑链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特征及方向研究切书机

时间:2022年09月08日

此文发表于中美贸易战前的2014年,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基于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和国际经验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防止制造业"空心化",强调战略目标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而不是转移,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国内而不是国外,企业制造链将向制造创新链演变。最后建议国家制定产业转移的战略规划,始终关注维持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政策改革。

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我国通过发展制造业快速崛起,逐渐发展为世界经济大国。制造业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基石,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转型升级,转型主要是指发展模式的转变,从依靠人力资源和投资推动转变到依靠创新和品牌推动的发展模式;升级是指从产业链的低端逐步提升到高端。转型是途径和方法,升级是目标和方向。

在我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是否需要把大量制造业转移到国外?制造业规模是增大还是减少?我国制造业发展将会出现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清晰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发展之路。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从产业规模和结构看,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它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增长高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规模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快速升级,主要表现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例持续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例不断上升。2005—2012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0%(具体见图1),到2012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突破3.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25%。从制造业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从产业结构来看,低品质和低附加值产品占绝大多数,制造业总体处于产业链低端。

图1 2005—2012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

从我国制造业的企业构成来看,这些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且较高水平的制造链,能够对全球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而且也能够满足国际客户在质量、交货期和价格等方面的要求。从低端的运动鞋和服装,到家用电器、计算机、水泥成套设备及火力发电设备等,我国制造链所生产的产品都具有很大的优势。这种巨大且长期的优势已经不能够仅仅用人力成本低来解释,实际上,我国制造企业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勤劳人民的支撑下,已经在生产组织、管理等很多方面具有了中国特色的创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陈丽华教授认为,我国制造业不仅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具有与国外不同的特点,而且在内部生产组织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正是这些中国特色的创新才促进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近十几年来,在世界500强中,我国制造企业数量每年都有提升是一个明显例证。虽然我国企业制造链已经开始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制造能力也非常强大,但绝大多数制造链的创新能力非常弱,同一产品不同企业的制造链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不能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往往受制于国外订货商,最终不能支撑企业在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战略实施,长期受困于低附加值制造。

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处于中低端的问题主要归结为缺乏核心技术且创新能力弱;缺少全球品牌,市场控制力弱;缺少国际化运营的网络,渠道控制力弱。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已经是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的共识。

二、转型升级需防止制造业“空心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日本及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出现大量制造业外迁到其他国家,造成本国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美国为此还专门制定实施了“非工业化”政策,主动降低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一度出现了以“虚拟经济”、“服务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虚假繁荣。笔者认为,在谋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一定要把大量制造业留在国内,最终形成高端、中端和低端制造业配置合理的产业格局,防止制造业“空心化”,主要理由论述如下:

(1)与国外任一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具有超量的就业人口,制造业外迁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人口,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制造业是劳动、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本身能够吸收的就业人员非常巨大,如2012年我国制造业就业比重超过32%,美国最高时为35%,这是现代服务业所无法比拟的。另据测算,1个制造业岗位能间接创造4.2个其他工作岗位,而1个服务业岗位通常能间接创造的工作岗位小于1.5个。也就是说,如果制造业外迁,再加上与制造业有地理、市场或技术联系的服务业也会大量转移国外,必然造成严重的失业现象。

(2)从近10多年国际全球化实践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制造业“空心化”所带来的国家经济“无就业复苏”、“无就业增长”等是不正常现象,这些国家正在努力实现“再工业化”或“制造业回流”。研究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一个国家制造业如果快速发展,该国整体经济就发展良好;而如果制造业出现衰退,整体经济发展就会陷入低迷。英国、日本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都证明了这个规律。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再工业化”的行动,如美国有些州已经出台政策干预产业转移,有些州新建“工业园区”,加强了面向制造业的招商引资。

(3)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是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外迁工厂,控制高端”造成一国制造业“空心化”,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追逐利润的结果,是纯粹的资本主义。首先,利润是投资的必然结果,制造业减少,投资就会减少,国家工业基础就会越来越落后,就业机会必然减少;其次,利润是收入减去各项成本费用的结果,成本费用包括了人工工资、材料、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营业费用等很多项目。而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直接社会责任,材料及各项费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其他产业和服务业的溢出带动作用;最后,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角度来看,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制造业中的理论就是创新能力,制造业外迁后,企业缺乏制造业的实践,短期内“控制高端”会带来巨额利润和经济增长,但这种利润和竞争缺乏牢固基础。假设这种现象持续20年以上,快速的科技进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但长期缺乏制造业的实践,就不会有先进的理论,反过来影响创新能力,“控制高端”的能力就会丧失。

三、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我国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这是由人口多、基础薄、发展不平衡等具体国情决定的。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将呈现出3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战略目标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而非转移

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是指我国要在进一步夯实制造业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具体来说,我国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第一,要始终保持“制造大国”和“工业大国”的地位,始终拥有世界最大规模、制造业最先进的实践基地;第二,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为核心,以实现“制造强国”、“工业强国”为中间目标,铸造“中国制造”的世界品牌;第三,创造性地始终保持“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同时长期积累以创新和高质量为特征的“中国制造”的品牌优势,以上两者为基础,实现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逐步实现“中国创造”。第一点是最根本的,如果不能始终保持先进的实践,就不会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第二、第三点的实现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产业转移不会带来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更多是一种追逐利润的短期行为。国外是在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开始实施制造业转移,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从国家层面上看,转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支持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追逐超额利润。而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现代服务业尚处于初期阶段,产业转移国外后,制造业实力削弱,现代服务业也发展不起来。

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国内而不是国外

制造业从高制造成本向低制造成本区域转移是必然规律。从国际上看,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不发达国家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国外具有很大差异,庞大的就业人口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即使高度发达,也不可能大规模转移到国外,而主要是从国内发达区域转移到欠发达区域。我国政府管理也具有足够的手段和方法,能够阻止这种现象的普遍发生。另外,我国将会发展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产品最大的需求市场,地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将会长期存在,为制造业在国内转移提供了广大的地域和市场空间。最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我国产品会大大减小与国外产品的质量差距,产品竞争力将主要受物流成本的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本土生产将是必然趋势,这是阻止我国制造业外迁的市场力量。

我国制造业在国内转移是国家梯度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以上海、深圳及广州等为代表的发达地区,把制造业转移到内地,才能够集中资源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也是这些区域必须承担的责任。预测未来,我国沿海地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与内地强大的制造业协同作用,将形成极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如佛山陶瓷将制造业部分大量转移至内地,而佛山成为全国陶瓷的技术中心、展示中心和营销中心。

制造链将向制造创新链发展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最终依靠的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从构成制造业的最基本的制造链来看,仅仅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是不够的,制造链必须与创新链相结合,最终形成制造创新链。制造链是以产品实现为目标,从技术的获取开始,将技术成果物化到产品设计中,通过产品制造流程,实现最终目标。创新链是指围绕某一个创新目标,以一个或多个创新主体为核心,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价值提升为导向,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创新活动,将相关的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的目标功能链条,以实现创新目标和创新系统的优化。从结构上来看,制造创新链脱离了制造链的具体制造环节,是一个基于创新过程的链条,包括需求分析、创意产生、产品研发、知识物化、产品制造及市场实现等6个环节。理想的创新链能够在市场中自动搜寻创新目标,自动驱动制造链各个环节的创新活动,自发完成系统创新,并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

制造创新链是由制造链和创新链两个子链构成,连接两个子链的是市场、技术和管理三维协同创新的目标,如图2所示。制造链是基础,为创新链提供价值实现的载体,同时提供先进的实践条件;创新链是制造链的知识来源,它能保证制造链所制造产品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三维协同创新是目标,是促使制造链和创新链集成的动力源泉。

图2制造创新链的结构

四、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说明了我国企业、产业、经济及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上所进行的实践是成功的。这些成就说明了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制造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国家对产业转移要有详细的战略规划,在政策方面要始终关注保持制造业比较优势,保证留在国内的制造业具有一定竞争力。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协调处理资本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任由资本逐利是不正确的。实现转型升级后,我国制造业应该规模大而适度,产业链高低配置合理,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引文格式:

[1]郭新宝.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特征研究.[J].矿山机械,2014,42(6):1-4.

不锈钢网带厂

塑料网带生产厂家

扬州太阳能光伏网带生产厂家

扬州人字型网带多少钱

长城网带厂

友情链接